专访丁焕峰:突破三大瓶颈,推动省际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
泛珠“9+2”拥有全国五分之一的面积、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以上的经济总量,是国家发展大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经济纵深持续增加,泛珠三角区域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锐意开拓,同时也存在省际交界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痛点问题。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如何消除痛点,突破省际交界地区发展困境,推动泛珠合作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协调发展?
7月14日,在广州举行的第十四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上,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丁焕峰,从学者的视角给出了建议。
发展质量问题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向高层次、深领域、广范围迈进必须跨越的“门槛”。
第十四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以“深化省际交界地区合作 促进泛珠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针对省际交界区域的发展问题,擘画区域合作新蓝图。
为什么如此强调泛珠省际交界地区的发展问题?珠江水系联通华南、东南、西南九省以及两个特别行政区,风土人情不同,区域类型多样,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无法一概而论。种种因素导致泛珠“9+2”在合作进程中产生了制约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尤其体现在较为边缘化、情况更复杂的省际交界地区中。
因此,本次论坛着眼于省际交界地区中出现的各种具体机制藩篱、合作瓶颈,共商共谋泛珠发展的下一步创新与突破。
邓璐:
我们关注到今年的泛珠论坛有一个关键的说法,泛珠区域的省际交界地区往往是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它的痛点问题可能也比较多,在您看来当务之急要解决的挑战主要在哪些方面?
丁焕峰:
首先,是货物的运输问题。实际上,这是区域经济学当中的一个问题,即由于地理环境自然的性质,离所谓的中心城区、主要的港口太远了。
第二,是信息的交流问题。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用那些称之为“编码”的知识进行交流,效率很高。然而,更多的知识可能是意会的知识、不可编码的知识,必须要通过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在一些区位条件有限制的省际交界地区,信息的交流就会出现不畅。
第三,是人员的交流问题。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区域经济变成了行政区意义上的经济,不是一个经济区意义上的经济。
同时,还有一个空间外部性的问题。举个例子,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垃圾填埋场都部署在省际边界地区。这就容易造成省际边界地区享受不到空间正外部性,总是面临这种空间负外部性的问题。这种以邻为壑的现象,实际上将制约省际交界地区的发展。
“资源是稀缺的,怎么促进省际交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回答谁来配置,还要回答配置在哪里,配置什么以及怎样配置的问题。”
邓璐:
您刚刚讲到的瓶颈中,我们尤为关注的是人才和人口。尤其当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现负增长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时候,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容易造成人口洼地。可能在泛珠区域内部和跨泛珠区域,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您怎么看?
丁焕峰:
这两年,我们国家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际上就是在鼓励这些资源的自由流动。
人才外流,对于专门吸纳人才的中心城区来说是有好处的,但对于那些急需人才的省际交界地区,则是“釜底抽薪”。实际上,一方面我们要尊重人才去留问题是“用脚投票”的事实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建设“有为的政府”,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
我们现在建设统一大市场,最难的就是破除人口的限制,包括户口的限制。这些打工者或者从省际交界地区来到大城市的人才,他们享受不了这个城市里面的很多公共服务。
随着我们乡村振兴的发展和省际交界地区的发展,我们发现很多农民工返乡了。这是在过程中慢慢达到均衡的。没有人才,地方经济发展不起来。但是关于人才的去留问题,还是要遵循市场规律。
泛珠三角区域作为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着力消除省际交界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痛点,将会进一步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建成更完善、更公平的市场机制,为其它地区的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树立典范,推动国家重大战略的壮阔蓝图一步步落到实处。
出品:南方网 广东广播电视台 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
(编辑 黄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