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 珠澳如何撑起双循环重要支点
“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今年以来,“双循环”一词屡被提及。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展望“十四五”,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谋划经济发展下一程的重点。
日前,珠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永航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珠海将努力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通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进一步增强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的功能,携手澳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在全球疫情蔓延、国际形势变动的当下,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海,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挑战。而经济总量与人口规模偏小,支柱产业发展不突出等,又成为制约珠海内需增长的痛点。
站在“十四五”开局前夕的历史节点上,面对新形势,珠海将如何迎接风险与和挑战?又将如何守住“外”的优势、拓宽“内”的渠道?携手澳门,珠澳将如何融入全国“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固优势
外贸大市向上突围
作为改革开放早期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珠三角城市率先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珠海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中国海关》杂志发布“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全国参与评比的297座城市中,深圳、广州、东莞、珠海进入全国前十。自2008年设立以来,珠海已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前十。
这是珠海多年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的成果。
“在改革开放初期,珠海和深圳没有太大的区别,大家都是基础比较弱,要资金没资金、要技术没技术,仅有的优势是对外开放政策。”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早期对外贸易多是利用土地、劳动力这些优势,加工一些比较低成本的东西。虽然产业比较低端,但这些对外贸易在珠海经济起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多年来,珠海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循环当中,构建出外向型经济格局,并一步步成为外贸大市。数据显示,从1979年到2019年,珠海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453万美元增长到410.72亿美元,累计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248个,4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珠海设立了74个外商投资企业。
积极参与国际循环让珠海暴发出强劲的活力,从一个相对封闭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拥抱全球的“开放之城”。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外贸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当前,全国对外贸易形势持续走弱。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珠海的进出口额不会像改革开放初期一样大幅增加,甚至可能逐年降低。”林江认为,另一方面,珠海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很多东南亚新兴发展中国家,可能也会迅速在这些方面与珠海形成竞争。
林江建议,尽管面对诸多不利因素,珠海也不应该放弃外循环,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发展高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提升自身硬实力。同时,通过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优化对外营商环境,利用港口、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发展服务贸易。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伟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珠三角地区的市场和要素对外依存度高于全国别的地区,国际市场和国外境外要素供给的比重大于国内市场和要素供给比重。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中,要防止急于求成,放弃现有优势,消极地追求内循环为主,这也是最大的风险所在。
“首先要做的是,稳住目前已经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其次,要以本地区对外开放优势为依托,积极推动和构建与内地各区域经济的开放,作为内外循环互促的重要枢纽。”赵伟总结,珠海等沿海地区应在稳住对外开放优势的前提下,再强化对内开放,由此而推进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提活力
拉动内需要先聚人气
“2008年以前,公司产品以外销为主,随着国内市场的快速崛起,国内订单近年来逐步增长到50%左右。”利安隆(珠海)新材料有限公司企管部经理阮润成表示,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国外订单仅占三成左右,是快速增长的国内订单让公司业绩维持了正常水平。
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
作为传统外贸大市,新形势下,珠海如何扩大内需、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
“我们一度过多利用投资来驱动经济增长,最近这些年,我们更加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费起到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林江认为,在国际投资贸易大幅萎缩的情况下,激活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
在林江看来,城市规模小、人口少,是珠海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内循环的首要难题。“保持人口适度规模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条件。新居民在为珠海带来消费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巨大的投资需求,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
在扩大人口规模之外,发展旅游经济同样是珠海扩大内需、促进内循环的重要着力点。作为“浪漫之城”“百岛之市”,众多国内、国际知名景点,也能成为珠海拉动内需的新增长点。
数据显示,2019年珠海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41.14万人次,增长5.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5亿美元,增长12.4%。接待国内旅客4077.07万人次,增长7.4%。国内旅游收入427.53亿元,增长15.9%。
“珠海形成了渔村、农村为特点的民俗文化,比如说斗门乡村旅游、斗门的民俗以及海岛的渔业民俗,在实现旅游增收的同时也增强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认为,在现在的大背景之下,文化旅游在它的韧性、适应性方面是非常强的,能够帮助珠海实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徐红罡建议,应该对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让游客想到珠海就立刻和当地文化遗产联系起来。另外,珠海有非常多的红色文化的旅游以及香山文化所形成的名人遗产旅游,“下一步应进一步把这些线路给串起来,在市场上形成辨识度”。徐红罡表示。
双循环
珠海澳门携手可做什么
“澳门和珠海同样位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点,澳珠两地在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促进中医药产业化、推动会展专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培育跨境电商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领域都有共同关切的愿望。”在不久前的2020澳珠企业家峰会上,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代表、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表示。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珠澳之间的多方面、立体化合作愈加紧密,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成为推动澳门融入国家发展经济内循环,构建粤港澳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
“就珠海来看,有两大优势正在凸显,一个是紧邻澳门的区位优势。另一个是中央近年针对澳门特别行政区发展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横琴新区转入澳门法律体系最有意义。”赵伟认为,在下一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珠海应充分挖掘这两个优势。
具体而言,他建议做好两件事。一是要利用正在优化的区位优势,吸引国内外人才集聚珠海,通过创新型人才的集聚促进创新型产业的聚集。其二是,借助中央给予澳门的新优惠,尤其是横琴新区的建设,推动珠海与澳门的一体化,消除或降低珠海澳门之间的各种物流、人流壁垒。
林江也有类似看法,他建议,珠海应该充分利用澳门发展对外贸易,同时为澳门提供多元发展的平台,共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珠海、澳门的内外循环相互对接、相互促进,可以在珠江西岸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外循环和内循环相互促进的一个良好示范。”
珠澳携手,具体可在哪些领域落地?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经济社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章喜认为,珠澳两地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与产品生产方面各有千秋,资源互补性较强。
陈章喜建议,珠海要充分利用澳门珠海优质的高校资源,推进知识创新与技术研发,为珠海高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科研支撑。在成果转化阶段,要充分发挥澳门科技服务业的作用,提高珠海科技成果转化率;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要利用珠海等城市制造业发达的优势,将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创新产品批量生产。
企业家们则有不少实践经验。想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立强看好两地发展跨境电商产业的潜力。在他看来,珠澳携手发展跨境电商是两地共赢的选择。一方面,珠海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可以反哺澳门空运业发展;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提升澳门与内地市场一体化水平,为澳门与内地市场融合开拓新通路。
在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中科寒武纪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陈天石认为,在澳门和珠海有很多很好的集成电路研发资源,未来可以有一些合作的机会。“像人工智能这样的行业,跟资本、优秀的研发环境都是分不开的。”陈天石希望,一个产业集群能够落地在横琴,支撑起珠海、澳门乃至整个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的研究与创新工作。
专家声音
澳门要发挥国际自由港作用
“珠澳两地政府和企业长期以来重视两地合作,在珠澳合作打开国际市场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为今后的发展积蓄了实力。”在澳门城市大学澳门“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看来,珠澳共同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是双方共同发展的机遇。
周平认为,珠澳在构建两地双循环格局中,可以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特别的区位优势。
具体而言,一是发挥珠江西岸唯一“极点”的区位优势,深耕琴澳深度合作,带动珠江西岸的内循环;二是发挥制度优势,联手北向推进,参与整个大湾区乃至国内大循环构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三是运用“两制”的不同社会制度优势,结合珠海的现有产业链,构建澳门推动的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与东盟、非洲合作平台,构建外循环。
“澳门历史上是珠三角西部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通往葡语系、拉丁语系、欧盟国家(地区)的重要国际通道。”周平说,澳门要借双循环有利时机,真正发挥国际自由港的作用,在经济上重塑辉煌。而珠海拥有优良的深水港,较为充沛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弥补了澳门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双方的合作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他建议,珠澳联手,可打造中葡大宗商品交易服务中心,将葡语国家与我国的大宗贸易集中到澳门交易,在珠海港口实体交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真正开拓葡语国家市场。同时,开展中葡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配套服务,包括硬件和软件“一条龙”服务。如中葡商贸法律“一条龙”服务产业链,为相关人士提供商事投资法律咨询、商事法律知识(人才)培训、商事法律服务公证、商事法律纠纷仲裁等一条龙服务。
此外,还可开拓教育产业市场。利用有利时机,发挥澳门教育机构众多的优势,形成两地所需人才的联合培养,将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把优质人才留在两地。与此同时,再培养一批了解国际市场的旅游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人才,让中国旅游产品走向世界,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到大湾区。(记者 王韶江 梁涵)
(编辑 叶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