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园 穗安共筑
自2021年起,广州与安顺结对开展东西部协作,两地把责任扛在肩上,目标牢记心中,不断深化协作内涵。今年,在前期取得良好成效基础上,广州、安顺两地立足新发展格局,将结对协作关系升级为更加紧密的协作模式,共同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如今,一个个穗安协作的企业、项目、产业园区纷纷挂牌成立、落地开工;一件件安顺农特产品借助穗安协作搭建的冷链物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组团式”教育和医疗帮扶,让群众不出远门就能享受高质量服务……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黔中大地,记录当地群众在东西部协作下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的故事。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技术团队
9月11日,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的专家张镜伟主刀,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外一科医师团队配合,针对患者班某右肾多发结石病情,完成了一例“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
过去,紫云自治县复杂肾结石患者,往往要到外地就医治疗,或者邀请外地专家到紫云出诊。如今,在广州专家带领下,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即可为患者治疗,且损伤小、痛苦轻、取石彻底、恢复快。
今年以来,在广州“组团式”帮扶专家带领下,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了该院在技术上的新突破。
“我们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和帮扶医疗队员自身技术专长,力争培养‘带不走的技术团队’,举行了‘师带徒’签约仪式。同时选派该院2名专科骨干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跟班学习。帮扶队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3项,带领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骨干医师共完成17项首例手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院长孙政说。
通过“输血+造血”“质量+数量”“业务+管理”的“三+模式”,今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选派8名骨干医生到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其中5名为“组团式”帮扶医疗团队,任期1年至2年。对于长期帮扶的专家,粤黔协作工作队安顺工作组通过成立一个服务专班、建立一套管理机制、推出一套关爱措施、开展一场专题调研、谋划一批资金项目“五个一”健全“组团式”帮扶机制,推动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师带徒”“团队带团队”的方式,充分发挥帮扶医疗队员技术专长,力争培养“带不走的技术团队”。
同时,邀请广州医疗专家远程线上培训,补好医疗安全质量短板。广州医疗专家们协助该院骨科完成“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度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申报,补好医疗技术空白短板,完成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千县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了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医疗设备和后勤设备安全生产管理。
自“组团式”医疗帮扶开展以来,广州医疗专家们帮助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共完成手术164台,III/IV级手术总计104台,III/IV级手术较去年同期增幅分别为12.37%和320%,全院收治病人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21.07%;组织院内义诊1次;科内培训讲座共计17次,总计培训479人次。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多名危急重症患者,初步实现大病不出县的态势。 (记者 张赛 通讯员 黄碧婷)
2000个公益性岗位解待业群众燃眉之急
秋日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鳞次栉比的楼房上,为楼房镀了一层金色。
正值晚饭时间,家住紫云自治县云岭街道城东社区的罗四妹欠了欠身,停下手中“飞梭走线”的工作,满足地看着桌上亲手设计和裁制的布依族服饰。一年前,她从来没想过在家里便能拥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现在每天在家就可以挣钱,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她说。
之前,罗四妹与丈夫在省外务工,2021年初却失业了。“当时连续几个月没有收入,我和爱人很焦急。”罗四妹回忆,云岭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得知她家困难后,立即到家里核实情况,并优先为她提供一个“楼栋长”的公益性岗位。“公益性岗位工资虽然不多,但却解决了一家人的部分生活开销。”
2021年6月,云岭街道办事处根据罗四妹的缝纫技术特长,依托街道内的少数民族服饰加工企业,把订单介绍到她的手中,这让罗四妹在家中便收获一份不错的工作。随后,罗四妹辞去“楼栋长”的公益性岗位,把岗位让给下一个有需要的人。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以粤黔协作为契机,将脱贫户、易地搬迁户、边缘户作为优先保障对象,针对通过市场难以实现就业的劳动力,开发了2000个乡村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过渡。
云岭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负责人兰朝廷介绍,云岭街道作为紫云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常住人口共有2113户7781人。为帮助搬迁人员中暂时无法实现就业的人员,紫云自治县就业局在该安置点设置了862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岗位所需资金由“东西部协作资金+就业资金+财政专项资金”构成。
“乡村公益性岗位主要从事的工作有楼栋管理员、卫生监督员、政策宣传员等,初衷是为短暂失去工作的劳动力提供一份保障,再进行政策宣传引导和推荐工作,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紫云自治县就业局邓志凯说,下一步,紫云自治县就业局将继续以保障民生为目标,统筹资金合理有序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帮助通过市场难以实现就业的脱贫户、易地搬迁户、边缘户就业。同时,紫云自治县就业局还将继续通过就业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推荐岗位等多种方式,助力待业群众高质量就业。(记者 杨曦)
“粤黔育才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发现同学们越来越优秀了,大家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10月20日,记者走进紫云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粤黔育才班”,聆听了广州选派到紫云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任校长的罗平与学生们的一堂分享课。
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学生们的自信与自主学习能力。
据了解,紫云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粤黔育才班”是广州选派4人到该校“组团式”教育协作的一个创新模式。支教老师们于7月26日进驻紫云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后,罗平校长便于8月1日召开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见面会,并通过查阅资料、个人访谈、座谈会、家访、现场核实等方式,与地方行政管理人员、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职工以及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认真了解学校前期的工作情况,了解学校文化定位、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等,深入思考,积极谋划,拟定学校2022年初高中衔接“粤黔育才班”工作方案。
“粤黔育才班”采用2+X+3教育模式(2年初中教学;X即部分学科提前介入高中教学;3年高中备考),学生均在紫云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就读,学校统一管理,实行导师制,全程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在“粤黔育才班”安排广东支教的老师任课,并且由该县教育和科技局统筹,遴选全县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组建团队执教。
采用广州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管理形式,在班上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习与活动更好结合,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课堂之外,“粤黔育才班”还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些措施给学校带来了新变化,提升了学校的吸引力,让更多优秀学生选择到紫云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就读。
“本学期任粤黔育才七年级语文课老师,自接手以来,在罗平校长引领下,我采用广州市南沙东涌中学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进行语文教学。两个月来,我明显感到学生学习积极性、探究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紫云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粤黔育才班”语文老师郑庆先说。
“‘粤黔育才班’目前有学生33人,明年秋季招生将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提前进行招生宣传,扩大招生范围,留住更多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生源。”罗平说。(记者 张赛)
穗安共建产业发展民心路
10月25日,天气晴朗。安顺市西秀区杨武乡贬王村里,一条宽阔干净的水泥路穿村而过,出门办事的村民骑车或开车,沿着这条平坦宽阔的道路出村而去。
“原来这条路又破又烂,骑车、开车都要小心翼翼,群众出行十分不方便。现在这条路修好了,群众幸福感立马提升,确实是一条‘民心路’。”杨武乡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华说。
在与李华的谈话中,记者了解到,原来杨武乡至贬王村路段,因长期被大型中重车碾压,再加上地质灾害影响造成部分路面凹凸不平,极大影响了过往车辆和群众出行,当地群众反应强烈。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今年年初,杨武乡人民政府利用东西部协作的40.3万元资金,启动杨武乡至贬王村路段修补建设项目。经过一个半月的改造建设,道路全部修补完成,切实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也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路修好了,给养猪场送饲料的货车再也不用绕路进村,每个月要节约2400元运输成本。”村民廖坤是本地养猪大户,刚出栏的1529头生猪,给他带来11万元纯收入。“除了养猪,我还种有60亩烤烟、20亩辣椒,现在路通了,我们的产品能卖出去,需要的物资也能及时运进来。”
像廖坤这样的种植养殖大户,贬王村还有10余户。如今,杨武乡至贬王村路段修补项目完成,无疑是贬王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窥斑见豹。杨武乡借助东西部协作推动自身发展只是西秀区东西部协作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广州市南沙区与西秀区结对以来,两地紧紧围绕加强区域协作、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不断深化协作,通过建立完善两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互访机制、高层联席会议机制、干部互派挂职培养机制、劳务输出对接机制、社会大众参与机制等,推动双方协作领域持续扩大、协作层次不断提高、协作方式更加多样,推动劳务协作取得新进步、产业协作不断深化、消费协作持续推进、人才支援覆盖更广的良好局面。(记者 沈长志 向莹)
(编辑 胡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