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分站 > 粤港澳大湾区

在新起点上谱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篇章

日期:2022-08-08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随着新技术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地理的重塑,湾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版图中最为重要的开放门户和空间载体,在引领时代发展潮流、推动全球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之路正向纵深推进

  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板块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土地面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进出口贸易总额、高校数量、国际专利申请量、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城市绿化率、社会治安等指标方面,已经具备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比肩的基本条件。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成功跨过12万亿元关口,万亿元GDP城市达到5个,上市公司总数超过2500家,有2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3年多来,通过相对前瞻性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布局,粤港澳三地在中央统一领导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协同框架下,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城市风貌,逐步完善了互联互通和现代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城市与生态相互交融、城市之间错位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之路正向纵深推进。

  然而相对于其他世界先进湾区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取得了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发达经济体的先进湾区相比仍明显落后。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在单位GDP能耗、服务业占比、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企业研发投入、科研产出密度、人均基本公共服务、宜居环境等发展指标方面,也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如何对标世界先进湾区,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湾区的发展差距,是摆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面前的重要现实问题。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总书记、党中央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改革成效,一定程度上引领和决定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因此,在新起点上谱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篇章,既要具有改革探路者的非凡勇气和责任担当,更要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重大改革发展领域实现新突破。

  以全球视野加速提升大湾区整体对外开放水平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相继发布后,拉开了粤港澳大湾区从制度框架建设向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的序幕。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以建立符合国际通用规则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体制为重点,放眼国内和国际两种要素、两个市场,积极发挥港澳的自由港优势和横琴、前海、南沙自贸试验片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加快建立促进大湾区投资贸易便利化、与国际标准无缝衔接的体制机制。全面实行外商直接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探索推广负面清单制度,对外商投资的监管重点由事前审批转化为事中事后监管,将行政服务体系纳入到国际化、专业化和法治化的轨道上来。充分利用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和国际开放平台窗口作用,有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在商品和服务贸易、检验检疫和质量标准、国际会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等领域,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节点和先行先试示范区,携手成为国际通用标准、全球贸易规则的主导者和制定者。

  以战略眼光加快促进大湾区高端要素集聚

  未来世界的竞争将主要围绕金融资本和创新资源等高端要素展开。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深入推动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将是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一流湾区的核心要义。当前应重点围绕大湾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创新引智基地展开。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人民币金融产品和制度创新,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拓宽“跨境理财通”、FT账户等试点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和深度融合,为港澳和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内地提供优质的中转后援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加快推进在粤高校国际化办学、港澳高校内地合作办学步伐,大力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和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建设力度,鼓励支持高技术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到大湾区就业、创业和居住,努力搭建开放互通、中西共融的研发创新孵化器,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要素集聚区。

  以前瞻思维长远谋划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

  区域经济实践表明,一个内部分工协调的城市群,可以使地理位置临近、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企及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因此,未来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新技术革命发展态势和粤港澳大湾区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融合和业态融合模式,加快推进大湾区由“前店后厂”“世界工厂”向全球制造业中心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大湾区制造业智能化,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领域力求实现技术突破和弯道超车,在制造业等传统优势领域加快实现规模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在商贸会展、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加快推进国际化、规模化和品质化提升。通过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价值链,加快推进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不断突破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锁定,从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向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的整体攀升。

  以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在当前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病”扩散蔓延的全球背景下,要从城市宜居环境视角重塑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未来要以世界先进湾区为标杆,以大力改善民生、不断满足大湾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重点,推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合作,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在规划设计上要把以人为本、注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理念贯彻实施到城乡建设之中,为我国城市群树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生活圈样板。加快推进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建设,加强重点污染源实时在线监控和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引导全社会建立绿色环保的生产和消费理念,不断推动服务业消费模式创新。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加快推进简洁高效的通关便利化制度,以降低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宜居成本、完善大湾区外围城市的宜居设施为重点,更好地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一小时”优质生活圈。(李 超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 胡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