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加速
珠江西岸,南海之滨,浩瀚的黄茅海海域雨过天晴。天海之间,一条横跨珠海与江门的“跨海巨龙”骨架愈加丰满,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设现场机器轰鸣,5000多名建设者风雨兼程,工程建设正在加速。
目前,黄茅海跨海通道控制性节点——黄茅海大桥和高栏港大桥两座主桥的5座主塔正在“节节攀升”,预计明年年中5座主塔可全部实现封顶。同时,整个项目3000多根桩基已经完成90%,距离2024年建成通车的目标又进一步。
开工提前半年,随后102根桩基仅用145天完成,到如今主桥桥塔“节节高”,建设者们正在大湾区西侧这片基建热土上创造着“黄茅海速度”。建成通车后,该项目将与鹤港高速一起作为港珠澳大桥向西延伸、辐射粤西的重要通道,同时还将与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一起,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精细化建造
挑战世界跨径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桥
在黄茅海繁忙航道的一侧,高栏港大桥东塔正在进行部品钢筋吊装施工,“小蛮腰”塔身呼之欲出。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又一大跨海工程,起于广东省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平沙镇,向西跨越崖门口黄茅海水域,经江门台山赤溪镇,终于台山市斗山镇,路线全长约31km,跨海段长度约14km。项目已于2020年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建成后将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大湾区早日形成世界级交通枢纽。
“我们的项目骨干很多都有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和深中通道项目的建设经验,针对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建设,我们将发起新的挑战。”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副主任朱超介绍,该项目设700米级超大斜拉桥2座,是项目的主要控制工程。其中高栏港大桥采用钢箱梁双塔单跨斜拉桥设计,跨径700米;黄茅海大桥拟采用钢箱梁三塔双跨斜拉桥设计,跨径720米,桥梁全长2200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跨径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桥。两座大桥共5座主塔高度达250-260米,采取塔柱底部和顶部粗、中间细的设计,形如“小蛮腰”。
“约260米高的塔身,每一个横截面都不相同,打造这样的钢筋混凝土异形索塔是巨大的挑战,在行业内也是极其罕见的,精细化建造难度可想而知。”中交路建黄茅海跨海通道T3标项目经理曾柯林表示,全新的技术工艺应用,将黄茅海跨海通道的桥梁建设水平带到了新的高度。
得益于科学施工管理和智能化精细化建造,该项目多个关键节点工期较原计划提前2至3个月完成,今年年底前引桥将全面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切切实实跑出了“黄茅海速度”,为项目2024年建成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将“承东启西
成为打通珠西交通格局的一个突破口
每一次对大江大河的跨越,都带来产业带、城市群、生活圈的新契机。
从大湾区的上空俯视珠江三角洲这片发展热土,如果说港珠澳大桥的横空出世是第一条连接粤港澳三地的纽带,那么横跨珠海和江门的黄茅海跨海通道将实现“承东启西”的任务,成为打通珠西交通格局的一个突破口,将珠江口的核心影响力向珠江西岸和粤西延伸,推动珠西发展步入新的台阶。项目建成后,黄茅海跨海通道将与港珠澳大桥、西部沿海高速共同构成大湾区最南侧的一条东西横向高速运输通道,使香港到江门的车程只需1个小时,形成“香港—珠海—江门—粤西”大通道,进一步壮大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纵观整个珠江口经济发展格局,目前的判断仍是东岸强于西岸。但珠江西岸拥有更加广阔且相对低价的土地空间。”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表示,要发挥这一优势,就需要有整个珠江西岸产业链的协同合作。
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梁立农分析认为,与珠江东岸相比,珠江西岸无论是从经济总量、人口规模,还是从产业层次、产业结构等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以经济总量为例,莞深两市2018年经济总量为3.2万亿元,而珠中江三市2018年GDP为9400亿元,不足莞深两市的三分之一。“这种巨大的差距会产生明显的级差梯度,并将加快经济发展从珠江东岸向珠江西岸传导、转移,从而产生珠江东西两岸的经济互动与人员来往,形成大量的交通需求。”梁立农说。
然而,受到黄茅海两岸交通不畅等因素制约,产业向西拓展存在一定阻碍。在此背景下,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设就显得尤为及时。建成后,它将使珠中江一体化形成更加高效的闭环,珠江西岸各地区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更加顺畅。(记者 李赫)
(编辑 叶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