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香港分站 > 香港动态

“来了,更有信心!”——港澳同胞融入广州南沙发展

日期:2023-04-15 来源:新华网 字体: [大] [中] [小]

  作为粤港澳合作的三大重点平台之一,广州南沙已吸引港澳企业超3000家、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超450个,一批港澳同胞来到南沙搞科研、拼事业、谋发展。

  在南沙,他们的发展前景和生活状况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五名来自科研、创业、就业等不同领域的港澳同胞。

  “冲着事业发展而来,没想到人才待遇这么好”

  南沙,位于广州南部,距香港约120公里、澳门约99公里。

  2021年,在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了18年的褚晓文教授,举家从香港迁往南沙。

  褚晓文新的事业起点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这所落户南沙的高校去年9月1日正式开学,致力于建设一所融合学科大学。

  作为港科大(广州)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教授,褚晓文的研究聚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和方向,成果能直接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好几家总部位于广州、深圳的龙头通信、互联网企业就近开展校企合作,借助褚晓文及团队研究成果,提升了企业的算力、优化了效率。

  冲着科研环境、事业发展而来,没想到南沙对人才的保障同样令人惊喜。褚晓文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港人在南沙工作,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可以免征。他还顺利获得南沙对引进优秀人才的认定,得到一笔可观的安家补贴。

  而对于人才最为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南沙也提供了优质的选择。去年9月,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开学,学校以香港教育课程为基础,与香港课程无缝衔接。褚晓文的两个孩子顺利入读该校。

  “从新开小店和地铁人流,我看到了发展信心”

  截至目前,南沙共有港澳青创基地11家、累计引进港澳青创团队(项目)超过450个。青年在这边发展如何?

  线下做快闪活动、去海边的咖啡馆聊项目、跟朋友约场篮球赛……澳门青年李伟杰在南沙的生活丰富充实。25岁的李伟杰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从中山大学毕业后回到澳门创业,不到一年,又将公司迁到南沙。

  为什么这样选择?李伟杰分享了自己的体验:“去年刚来时,接驳南沙与广州中心城区的18号地铁线开通不久,横沥站建得很新很漂亮,客流却不多,仅仅时隔一年,现在高峰时段乘客都挤不进地铁车厢。知名奶茶品牌店、咖啡店也陆续多起来。商业聚集了、人多了,从侧面反映人们对南沙发展充满信心。”

  李伟杰说,转战南沙并非放弃澳门市场。团队在澳门也有工作人员,只不过自己的创业项目是做文创潮牌,要进入公众视野,还是要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拥抱更大的市场。

  尽管是轻资产公司,李伟杰坦言,初创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弱。减免半年公司场地租金、给予员工住房补贴……南沙区政府这些实打实的支持,为他减轻不小压力。

  在南沙工作的香港青年萧惠萍说,自己在这边安心工作,主要是没有住房后顾之忧。她入住的港澳青年公寓,租金大大低于在香港的房租。尽管每个月的薪金收入比不上在香港,但生活成本低、开支少,每月还能结余不少。

  根据南沙区去年新出台的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新十条”,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萧惠萍交满半年社保,还能获得一次性6万元的人才补贴。萧惠萍说,自己最近正在了解“薪金补贴”的相关细则,准备申请。

  “住在哪里不重要,各方面的融合才重要”

  今年1月1日,“澳车北上”政策正式落地,经海关等部门验放后,澳门单牌车可以行驶到广东。

  这对澳门籍建筑工程师萧志泳来说,来内地更方便了。因为业务需要,他每隔一两个星期要来南沙一趟。现在自己开车过来1个多小时,早上来晚上回,非常方便。

  萧志泳说:“往来更便利了。如今更重要的是融合,人才、金融、法律、工程各方面的融合。”

  去年,首批16名港澳人才获颁“广州市南沙区内地首批港澳工程人才职称证书”,取得职称证书的港澳人才在内地承接和开展建筑工程项目时,与内地工程师享受相同的资质和待遇。

  萧志泳便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拿到职称,有种在内地有“根”、两地相融的感觉。以后要开展业务随时有机会。

  这种融合的理念渗透在南沙发展的“血液”中。作为公司的副总工程师,香港人王汉良参与南沙多个大型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对南沙的发展有着更宏观的认识。

  “将南沙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区,对它的规划设计不是从一地着眼,而是从大湾区的定位、布局去考虑。例如,高质量和创新是大湾区的关键词,我们在区域空间设计上,就为新技术产业转化,预留空间余量。”王汉良说。

  在他看来,南沙正在加快建设成为“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都市。(记者 周颖)

(编辑 黄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