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澳门分站 > 献计献策

这份蓝皮书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日期:2021-04-19 来源:经济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之际,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0)》蓝皮书,首次公开了其针对大湾区当下建设的热点、焦点、难点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加快推进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之际,港澳治理与粤港澳合作发展研究领域的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0)》蓝皮书,首次公开了其针对大湾区当下建设的热点、焦点、难点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加快推进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粤港澳三地的科技、产业合作存在哪些短板和障碍?港澳青年内地创业呈现怎样的新趋势?大湾区内地9城市与港澳的社会融合水平如何?……针对这些热点问题,专家团队近日向记者畅谈了基于深度调查的一系列新观点、新发现。

  基础研究是短板产业协同要加强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22年,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将基本形成。在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符正平教授看来,实现这一目标,亟待解决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产业体系与市场一体化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

  如何切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基础雄厚,但面临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的发展短板。”符正平认为,大湾区应大力加强基础研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吸引尖端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来湾区工作居留生活,吸引高新科技企业总部落户湾区。他指出,港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拥有优势,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研究全球领先,内地应加强与港澳的深度合作。

  如何推进大湾区产业体系建设?符正平表示,应尽快破除三地之间产业发展要素自由流动障碍。以大湾区邮轮产业发展为例,大湾区邮轮产业缺乏总体规划,客源市场不平衡,国际化和市场竞争力不够,邮轮航线与产品同质化。因此,发展大湾区邮轮产业要探索邮轮多点挂靠,大湾区邮轮母港要加强协同,发展良性竞合关系,积极简化出入境手续,吸引更多游客。

  “接下来,粤港澳三地需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的沟通协调,构建起粤港澳三地产业标准对接机制,重点建设好各类合作平台,建立产业发展政策协调机制。”符正平说。

  人员货物通关便利化,是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的重点环节。符正平指出,研究显示,目前三地人员货物通关仍然存在一些不便利之处,比如:三地人员通关政策不对等导致了三地人员流动的非均衡和不对称,未能对粤港澳服务业领域人员流通做出特殊安排。在货物通关上,口岸查验部门存在协调性有待加强的问题。对此,需要借鉴国际先进通关便利化政策,对大湾区人员流通做出优惠性制度安排,加快落实港澳居民在大湾区的同等待遇,进一步推动行业标准专业资格互认,推进客货分流方式多样化,以统一查验标准和信息共享为抓手推进粤港澳口岸通关模式创新。

  港澳青年内地创业呈现“四高”特征 

  “随着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港澳青年内地创业呈现向好趋势,在创业层次上实现了质的变化,呈现‘四高’特征。”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教授介绍了团队对港澳青年内地创业情况的研究发现。

  “‘四高’指创业人员高学历化、从事产业高科技化、产业链上高端化,还有产品服务高附加值化。”张光南说,这样的向好趋势得益于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进,港澳青年内地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

  张光南团队长期关注港澳青年内地创新创业,此次研究多维度比较分析了22家典型的港澳企业案例和22个新一代港澳青年的创业情况,从创业故事入手进行案例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张光南介绍,在他们最新的研究中,港澳青年在内地的创业热情和意愿在提升。“不过,仍有不少有待提升的空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创业要素不完善,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不均衡,还面临一些跨境、跨制度建设企业文化的困难与挑战。”

  张光南认为,为鼓励港澳青年内地创业,要做好以“跨”促“融”的文章,进一步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的营商环境。

  针对香港青年跨境创业面临的问题,研究报告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在畅通渠道对接香港青年跨境创业需求方面,提出以产学研合作带动跨境创业,与香港高校共建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推动香港一流实验室在内地落地;优化创业项目对接机制,打造专业、便捷、高效的线上项目对接平台;探索引进国际职业标准和认证体制,在战略性紧缺型专业人才领域实行“一试多证”等建议。在完善保障消除香港青年跨境创业顾虑方面,提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回乡证信息系统兼容、创办优质国际学校、优化医疗政策衔接等建议。

  社会协同有待提升应打好“岭南文化”牌 

  蓝皮书首次向社会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融入心态与社会协同”指数,从社会融合指数、政策协同指数、经济合作指数三个维度对大湾区社会协同指数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指标的城市排名。研究显示,大湾区的社会协同整体态势有待提升,内地城市居民心态更加开放,整个区域社会协同应打好“岭南文化”牌,加快提升协同水平。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黎熙元表示,当前大湾区11个城市在社会包容度和区域协同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内地城市居民的融合意愿更强。从内地9城市综合协调指数得分排名上看,广州位列第一,深圳紧随其后,江门位居第三。

  各城市力度和重点又有不同。教育政策的区域协同强于医疗、养老、青创、住房等其他政策。其中,教育政策协同广州、深圳领先,养老政策以深圳、江门、肇庆领先;青创政策协同以广州、深圳、香港领先;住房政策协同以广州、深圳、佛山领先。

  区域经济合作体现为相互投资、贸易与游客往来,综合指数排名以香港领先,其后是深圳和广州,表现出这3个城市对整个大湾区经济的重要影响。

  粤港澳各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黎熙元建议,应打好“岭南文化”这张牌,发挥岭南文化在社会融合方面的桥梁作用,突破制度、信息和交通壁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整合,引领居民共同富裕,增强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记者 郑杨)

(编辑 叶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