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澳门分站 > 献计献策

粤港澳大湾区需加强 “软硬联通”

日期:2022-03-15 来源:南方网 字体: [大] [中] [小]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取得良好开局……进度正在提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近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伴随一系列“联通共享”重要举措的实施,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一定会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张晓强曾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不仅亲身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规划,而且对大湾区有着长期深入而细致的观察。在张晓强看来,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强“软硬联通”协调发展,通过设施的“硬联通”和机制的“软联通”,提升协同发展的水平,使各方能抓住机遇、共享丰硕成果;另外要在制度型开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代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方面的规则制定。

  “硬联通”促进融合发展

  南方日报:2021年,广东珠三角9市经济实际增长7.9%、总量首次超过10万亿元,香港经济实际增长6.4%,澳门经济实际增长18%。您如何看待这一成绩?

  张晓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遇到了疫情重创全球经济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的亮眼数据,充分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强大活力。

  可以说,大湾区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产业优化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迈出新步伐。我国在百年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下实现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两年平均最高增速,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充分展示了港澳经济与社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积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粤港澳的规划衔接、“软硬联通”水平稳步提升。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粤大湾区需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强“软硬联通”协调发展,通过设施的“硬联通”和机制的“软联通”,提升协同发展的水平,使各方能抓住机遇、共享丰硕成果。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第五个年头,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建成通车,轨道上的大湾区初具规模,您如何评判粤港澳大湾区设施“硬联通”的成效?

  张晓强:根据《规划纲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水平显著提高,运营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支持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硬联通”水平的提升在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促进协同融合发展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并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提供有力支撑。

  南方日报:“硬联通”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带来什么?

  张晓强:不断提升的联通水平,对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具有重大作用,并使港澳能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国家发展机遇和成果。我注意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创业、居住生活日渐增多,部分公职岗位向港澳人士放开,优质生活圈扎实推进,一大批澳门居民办理珠海市居住证。这显示粤港澳三地已大踏步迈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发展阶段。

  分布式渐进优化“软联通”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提到,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市场互联互通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您对此如何评价?

  张晓强:粤港澳大湾区在市场互联互通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内地九市推动服务业率先向港澳开放,港澳企业在法律、会计、建筑等领域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中央要求深圳前海“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几年来,前海经济总量持续提升,“因深港合作而生、因深港携手而兴”的前海合作区正稳步前行。

  当然也应看到,在市场互联互通方面还需做出更大的努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香港的金融监管体系、相关法律制度与内地有较大不同。目前的监管互认,只是允许香港企业在内地按人民币注册经营,受内地监管。今后,需要探索香港相关体制与内地体制在粤港澳大湾区更有效的衔接,从而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南方日报:“软联通”过程中,会涉及到三地规则衔接和制度间的学习借鉴。您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张晓强:“软联通”过程中,内地和港澳应谁先进向谁学习,而不是内地一味地向港澳学习。比较而言,内地在发展规划、科技创新、行政决策、以人为本等方面有优势,而港澳在国际规则、营商环境、专业服务、商业信用等方面有优势,双方可以相互借鉴学习。要充分利用大湾区制度多样性和互补性的特点,充分发挥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港澳自由贸易港的叠加效应,形成集成优势,共同向更高更优的标准和规则靠拢。

  具体来看,在营商环境、监管政策、税收制度等港澳具有优势的领域,内地9市要向港澳多借鉴,支持内地部分延伸港澳自由贸易港政策。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发展、数字支付、社区网格化管理等内地的优势,港澳可以学习借鉴。对于粤港澳三地都未达到国际一流的规则和标准,可对标“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以及CPTPP等的标准,共同向先进的国际高标准对接。

  南方日报:在大湾区目前的“一国两制”、三法域、三关区条件下,三地规则差异长期存在是客观现实。在这种条件下,应如何进一步提升三地“软联通”水平?

  张晓强:提升三地“软联通”水平,应采取分布式渐进推进策略,逐步实现三地在机制、规则、法律、标准等方面“软联通”的不断优化。

  近期可以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的“软联通”,以便利三地货物、人员、资金、信息的顺畅流动,特别要做好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与港澳“软联通”的示范带动作用。包括在横琴澳门之间有效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好”、分类管理,率先实现横琴与澳门的“无缝融合”。

  在提升三地“软联通”水平的进程中,一定要坚持共商、共建、协同发展,寻求最大公约数。要将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与自下而上的市场创新相结合。通过相关重要规划制定、重大项目建设、合作平台打造等方式,探索三方共同决策、协商解决存在问题的有效路径,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大湾区发展模式。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

  南方日报:您如何展望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

  张晓强:展望未来,机遇远大于挑战。通过高标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硬联通”和体制机制的“软联通”并举,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加快构建优质生活圈等多方面的努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将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也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深入人心,进度正在提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已启动建设,深港科创合作在向前发展,香港近期提出北部都会区设想,都是大湾区“联通共享”大有可为的重要举措,对产业振兴、民心相通、改善民生福祉都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一定会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南方日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头羊”,粤港澳大湾区在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应该如何作为?

  张晓强:粤港澳大湾区要积极探索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制度型开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要代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方面的规则制定,特别是WTO改革、国际金融治理体制改革、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领域。例如,在竞争性政策基础性地位的确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运用、改革扭曲公平竞争的产业补贴、在数字治理及数据要素的高效便捷和安全流动等方面积极探索,迈出更大的步伐。

  更好实现“软硬联通”,是为了使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低碳等方面取得更优的成果。作为国家第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在若干领域存在短板等问题。

  为此,大湾区要继续争取更多支持,优化科技支出的增量和存量,更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倾斜。既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也要积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充分发挥港澳开放水平高的优势,用好国际创新资源。(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赵晓娜)

(编辑 叶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