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渔业赋能“海味”经济

日期:2024-01-08 来源:福建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冬日的莆田,山水明净,草木丰茂。驱车来到后海垦区,目之所及,尽是平坦无波的水塘。这一口口50亩大小的标准化池塘,栖息着大量的鱼、虾、蟹,是名副其实的“蓝色粮仓”。

  垦区添加新成员

  在垦区边缘的一方水塘前停下,俯身便可见一簇簇手掌大小的红棕色水母集结游荡。“这是莆田市首次引进大规模水母养殖,品种为红海蜇,两个月前一共投入5万只苗,克重约为8克,目前大的已有500克重,成活率超过80%。”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水技站站长张健告诉记者,这些红海蜇最大可长到10多斤,目前市场价是9~10元一公斤。“人工培育一个多月后,就可以放养至大池中,由水母自行采食海水中的藻类微生物、浮游生物。”

  “水母含水量95%,无法与海蛎、牡蛎等贝类混养,因而不是莆田大部分养殖户的首选。但水母养殖成本低,与虾类、花蛤混养,还能进一步提高效益。”莆田凯茂现代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郭世雄,已经在打算就近建设海蜇加工生产线等配套设施。

  后海垦区横跨埭头、东峤、北高三个乡镇,涉及周边11个村,共有92家养殖企业入驻,是莆田养殖规模最大、养殖面积最集中、养殖名优品种最多、养殖科技辐射能力最强的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基地。

  近年来,后海携手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用”合作,以科研示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立体生态养殖新模式,由一口池塘只养一种产品的传统单一养殖模式向多品种立体混养、轮养、套养、间养的新型养殖模式转变,单产效益大大提升。

  截至目前,后海垦区拥有鱼、虾、蟹、贝类等30多个名特优养殖品种,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达1066.67公顷。2023年,垦区渔业总产值近1.5亿元。

  渔村迎来回头客

  后海渔村位于后海垦区北部,总面积500亩,是一个集休闲垂钓、渔家美食、海上观光等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午饭时分,后海渔村海家宴餐厅的后厨格外热闹,随着锅铲碰撞的声音,饭菜的香气弥漫大厅。“过来吃饭的人啊,都是冲着我们优质的海鲜来的,临海吃鱼,绝对新鲜!”餐厅负责人阿英笑着说,每天都有不少回头客过来,他们必点一道海马齿,现摘现做,味道极美!

  记者看到,在渔村海上栈道两侧,各有两块青翠的“菜田”。这是养殖于海面的新型海洋蔬菜海马齿。海马齿是一种多年生匍匐性肉质草本盐生植物,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肉质多汁、口感爽脆,还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近年来,海马齿逐渐走俏,成为渔村特色菜品。

  渔村一侧,聚集不少游客。“钓场门票300元,但我们基本上钓一两条就回本了。”“90后”小伙亚永有固定的钓友,一群人集结出发,后海就是他们的首选地。肥美鲜活的鲈鱼、黑鲷、黄鳍鲷,都是亚永等人鱼箱里的“常客”。

  除了丰富的鱼类品种,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原因。在垦区中部,有一处253亩的湖心岛唤作白面屿,岛上树木葱茏,可观远山白鹭。这一未经开发的宝藏小岛目前已被纳入后海垦区提质升级的版图中。“垦区四周环山,不受风浪影响,海钓环境好、安全性高。我们计划在这里建设一个度假基地,集垂钓、民宿、观光、露营为一体,再引进深水大网箱,环保型塑胶渔排,让广大海钓爱好者收获优质体验。”莆田市后海围垦管理局负责人陈桂芳告诉记者。

  渔旅融合,是赋能乡村振兴的新途径。随着G228线连接北高至埭头的跨海大桥动工修建,万亩垦区将东西衔接,串联起休闲渔业产业量级提升的脉络肌理。根据规划,届时还可依托便捷交通将围垦海堤改造为海鲜一条街,连接后海渔村游客集散中心,进一步提升乡村“慢游”品质。

  “后期将分步打造水产养殖经营区、围垦风光带、研学基地、垂钓休闲基地等,引入龙头企业做精做强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渔旅结合新项目,加快形成多功能精品产业空间、休闲空间,让海洋经济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陈桂芳表示。(记者 陈汉儿)

(编辑 黄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