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向海图强!向着海洋强国挺进

日期:2023-12-26 来源:中国小康网 字体: [大] [中] [小]

  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海洋新秩序的构建增加了海洋强国建设的外部矛盾和风险,国内推进高质量发展对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图受访者

  面向海洋则兴,放弃海洋则衰;国强则海权强,国弱则海权弱。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建设海洋强国。《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经初步核算,202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同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其中出口船舶占比八成以上。港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22年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的港口中,我国的港口占7席。海洋生态不断改善,现代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油气、海洋电子信息、海工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创新平台建设等领域发展再上新台阶。

  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成绩斐然。未来将继续多点协同、多方合力,倡导构建海洋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序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依海富国,以海强国

  5月15日,由明阳智能首创的“海洋智慧大脑”深远海AI综合能源管理平台Deep Fusion X正式上线,可有效破解能源立体融合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孤岛问题,“聪明”地加强大数据治理、共享、分析与预测,提升海洋综合能源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而实现全息感知、智能传输、协同控制。

  6月1日,我国首个百万吨级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恩平15-1油田碳封存示范工程在珠江口海域正式投用。这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了海上二氧化碳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钻完井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恩平15-1油田碳封存示范工程不仅仅可以封存海上平台开采油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还可以帮助封存沿海一些高排放企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帮助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可将超过150万吨的二氧化碳封存于海底地层,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工程的成功投用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快速降碳的可行方案。

  6月6日,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正式出坞,这标志着邮轮已进入水下建造的新阶段。据悉,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最多可容纳乘客5246人,船上配有医疗中心、剧院等设施,全船享有5G信号覆盖。这艘邮轮的出坞不仅可以填补我国国产大型邮轮的空白,同时,也可以让中国邮轮在国际市场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6月12日,世界最大吨位之一的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SEPETIBA”轮在天津港保税区企业天津博迈科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码头交付,并于6月15日离港启运巴西。该轮总长333米、总高64米、总宽60米,主甲板面积约3.5个标准足球场大,储油能力达200万桶,空船重量达93000吨,最大排水量45万吨,在巴西海域可满足2000米深水深海作业要求,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巨无霸”,也是天津港首条成功交付、直接出口的超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

  ……

  近期,一系列海洋发展新成果问世,标志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取得了显著进展。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背后,离不开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对海洋工作的重视、对思路方向和力度节奏的准确把握。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日益紧迫,对我国海洋环境资源进行调查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海洋政策开始逐步转向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海洋政策不断丰富,涵盖海洋科技、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极地及大洋考察等领域。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我国政府做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庄严承诺。为在海洋领域更好地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精神,促进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国家海洋局于1996年5月编制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其基本思路是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事业的协调发展;并阐明了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主要行动领域,涉及海洋各领域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国际海洋事务以及公众参与等内容。

  2003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这是中国第一部指导海洋经济发展的蓝图,首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08年2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从机遇与挑战,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海洋经济的统筹协调,海洋公益服务,海洋执法与权益维护,国际海洋事务,海洋科技与教育,实施规划的措施等十个方面,系统规划了我国在2006-2010年的海洋事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指出我国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基本要求,包括要提高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权益向统筹兼顾型转变。

  2015年,《推动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报告发布。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对海洋强国战略进行了深化,指出我国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同年,《“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提出建设中国-印度洋-地中海、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三条蓝色经济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摒弃零和思维,主张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多边主义的基础上推动合作,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推进是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

  在“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持续指引下,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做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报告中多处涉及“海洋”,包括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维护海洋权益,推进现代边海空防建设等。

  目标愈加明确、动力愈加强劲。海洋强国建设正兴、海洋事业发展正旺,海洋经济向好势头不断延续,并助力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夯实根基,深化落实

  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之下,今年全国各地加紧发力,以务实行动强化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治理,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在山东,青岛港携手日照港、航运集团完善青日之间驳运标准,提高作业效率,加快船舶周转,船舶平均操作效率环比提升55%,有效支撑增量;日照港以融合为“钥”,与航运集团开发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为客户节约15%综合成本;烟台港依托“烟台-青岛”支线天天班服务优势,与青岛港共同做强支线业务,依托粮食、铜精矿等散改集业务,持续扩大渤海湾内贸支线规模。

  在浙江,首次于全省沿海5市、28个县(市、区) 开展蓝碳生态系统基础调查监测,基本摸清全省红树林、盐沼、淤泥质光滩、无居民海岛植被、海域水体等五大类蓝碳生态系统的种类、面积、分布、结构等本底情况,并大致估算碳储量。同时,绘制一张浙江蓝碳系统分布图,可视化动态展示了浙江蓝碳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初步分析了红树林、盐沼、淤泥质光滩生态系统固碳机制及其影响因子,试点示范了完成碳储量调查评估,为浙江碳储量、碳汇能力调查评估核算提供基础及支撑,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在海南,第二座半潜式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场3号”已在乐东黎族自治县龙栖湾投产,与之前投产的“普盛海洋牧场1号”联动,扩大深海养殖规模,同时探索海上旅游。平台还配备海水淡化、污水处理、休闲餐厅等生活设施,采用光伏清洁能源,实现能源自给,是一座集绿色智能装备、现代养殖渔场、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海洋产业融合基地。

  与此同时,一系列“向海图强谋振兴”的相关措施频频出台。前不久,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的《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发布,其中提到要结合深圳优势产业基础,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导产业下海发展,加速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古海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国内首个城市编制出台这一类型规划,具有先行示范意义,将很好地指导深圳未来海洋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

  河南省则正式印发《河南省对接融入海洋经济工作方案》,成为首次聚焦对接海洋经济出台的专门文件。文件提出,河南省要加快培育发展海洋经济关联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陆海康养等产业。明确要畅通融入海洋经济立体通道,实施陆海通道扩容、内河水运“通江达海”、“空中丝绸之路”提升、口岸互联互通等工程。支持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优化东向、南向为主的铁海联运通道布局,加强与日照港、青岛港、连云港港、上海港、宁波港等联动;优化提升淮河、沙颍河航道,规划建设贾鲁河、唐白河等航道,进一步畅通河海联运通道。深化区域对接、平台交流、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生态保护等合作,提升向海开放合作水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调整方案》,兼顾广西向海经济发展需要,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进行了充分衔接。一是衔接“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中的海洋生态红线范围;二是衔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发布的重要湿地范围;三是服务向海经济重大项目建设,如平陆运河项目、核电项目、深海排放项目、北部湾港总体规划等用海需求,充分兼顾了保护和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圈发展特色已逐步显现,北部新旧动能转换提速,东部一体化步伐加快,南部集聚带动力明显提升。此前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3万亿元,同比增长5.1%,占GDP比重为8.2%,海洋经济复苏态势强劲。其中,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4%,三大造船指标新承接海船订单量、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66.9%、13.2%、34.6%,海洋货运量、客运量同比分别增长40.7%、32.4%,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交付订单金额为上年同期的4.2倍。

  

  成绩喜人 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6.2%,集装箱量同比增长13.3%,分别高出全国沿海港口整体增幅3.3%和12.7%。供图 受访者

  充满挑战,未来可期

  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海洋新秩序的构建增加了海洋强国建设的外部矛盾和风险,国内推进高质量发展对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建设海洋强国做出贡献?一切充满挑战,但总体未来可期。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副教授林昆勇表示,发展海洋经济,推进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发展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建设的主要内容。“要着力转变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海洋经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成为经济社会新的增长点,稳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是要重点提高海洋产业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真正实现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能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增创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以及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亮点。”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建议,要做好海岸带海陆不同地域系统开发保护功能的协调统筹规划。“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作为衡量陆域海岸带高质量发展状态的特征值,推动海岸带空间合理、集约、高效、绿色利用,增强沿海地区人口经济的集聚能力、影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具有竞争力、人居品质优越的世界级城市群和以此为支撑的沿海经济发展带。”同时,增强现代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加快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创新中心,“聚焦海洋作为淡水、食物、能矿、碳汇等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拓展海岛生活生产生态复合功能空间,合理利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及其他管辖海域,驱动蓝色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打造海洋先导产业集群,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赛道。”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潮流能、潮汐能、盐差能和海上风能等海洋能向商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国海上风电已经形成良好发展势头。海上风电产业链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集群;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水淡化、制氢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正从试验探索逐渐走向规模化发展。”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海文指出,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贯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低碳发展理念,坚持人海和谐的当代海洋观。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提到,目前,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海洋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海洋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国家海洋权益得到有力维护。同时,陆海统筹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形成,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治理不断深化,逐步建立“海域、海岛、海岸线全覆盖”“用海行业与用海方式相结合”的海洋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他指出,以“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号、“潜龙”号、“海龙”号等潜水器为代表的海洋探测运载作业技术实现质的飞跃,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大幅提升。此外,我国也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海洋治理机制,在深海采矿、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规则制定和修订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全球性重大科学计划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王宏总结道:“目前,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海洋宣传和文化教育体系也正逐步完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连年举办,影响力遍及全社会各年龄层。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建成160余家,已成为普及海洋意识的‘基层堡垒’。海洋文化申遗取得历史性突破,海洋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海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队伍全面成型。”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赵狄娜

       (《小康》杂志社济南运营中心主任刘光涛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7月上旬刊

      (编辑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