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深度融入大湾区迎来“加速期”
从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中,贵州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步伐将随着大湾区建设的“加深”而“加快”。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连续七年成为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两字之差却意义深远,鲜明地表达了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的更高期许。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对贵州意味着什么?在全国两会上,住黔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主席赵永清与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广东省委主委黄武联名提交《关于支持粤黔打造协作典范 加快贵州深度融入大湾区的提案》。提案中两位政协委员对黔粤同行的满怀希冀清晰可感,这充分说明,从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中,贵州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步伐将随着大湾区建设的“加深”而“加快”。也就是说,贵州深度融入大湾区迎来“加速期”。
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山海相隔,然情缘不浅。贵州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重要成员之一,得益于东西部协作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的贵州农特产品走进大湾区市场,越来越多的大湾区企业扎根黔贵大地,在你来我往的双向奔赴中,相扶相持、同心同行早已成为山与海共同的主动选择。有新国发2号文件“支持贵州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的根本遵循,有东西部协作以来一批批与粤港澳合作项目落地见效积累的丰富经验,贵州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加快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未来的山海故事必将更加精彩。
加快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通道互联是首要前提。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毕节的鸡蛋、铜仁的茄子、贵定的花菜源源不断被送至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一个首要前提是贵州建立起了四通八达、联通内外的交通网络。两位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为东西部协作输出“金点子”时,3月11日15时24分,载着“贵澳深度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万人游遵义”首发团从广州南站开来的D2806次列车缓缓停靠贵阳北站,这背后的基础支撑,正是贵广高铁的飞速奔驰。如果实现两位政协委员在提案中的建议,加快实施都柳江、清水江航运提升等工程,进一步打通贵州到大湾区的水陆通道,届时,不仅“粤货入黔”“黔货出海”畅通无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贵州文化交流基金主席香港锐兴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程燕让“香港学生来贵州”“加强国情教育”的愿景,也将照进现实。
加快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产业对接是关键动力。产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关键,贵州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关键也在产业,更准确地说,在优势产业。贵州医药制造、新型建材、特色食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还有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不断“加持”,加快推进与大湾区的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产业互链,就能为全省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去年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将“产业转移示范区”放在“四区”战略定位之首,对产业对接进行科学部署,为我们因地制宜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在产业对接上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也是两位政协委员联名建议相关部门支持粤黔共建黎平、从江、榕江国家级东西部产业协作示范区,支持贵州打造大湾区重要初级产品保供基地的初衷和路径。
加快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要素互换是竞争优势。贵州与大湾区发展要素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尤其是贵州能源富集和降低能耗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大湾区极具吸引力。贵州是西部能源大省,随着“黔电送粤”“西电东送”的推进,贵州能源优势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的形成与空间布局的吸引力和同构价值日益凸显,成为贵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竞争优势。但是,目前两地在能耗指标等要素的省域交易和调剂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如果能突破这些障碍,在碳排放指标、能耗指标、产能指标等方面实现互调共济,推动形成黔粤区域互利共享双赢机制,必将有力推动两省实现更深层次合作共赢。而在这个过程中,贵州要继续加强水电、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产能,在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稳定供应的同时,凸显竞争优势,提升交换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一个关键词,即“一体化”。山海情深共逐梦,贵州深度融入大湾区迎来“加速期”,需要攻克的难题,远不止联名提案中提出的通道互联、产业互补、要素互换三方面,需要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在体制互融、服务互享等诸多方面同步发力,让要素流动更畅通,让山海深情更浓烈。(作者 黄丽媛)
(编辑 黄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