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两山”转化路径的粤闽实践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之一,也是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广东与福建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粤闽两地生态建设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和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跑马粤闽看绿美”深调研,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来武平,我氧你!”
走进“全国林改第一县”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刚下高速,记者就被路边旅游口号吸引,优质的森林资源为这个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小县城带来大量游客。
在与福建武平县相邻的广东平远县,曾经的“煤老板”凌凤清靠着一片叶子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这片神奇的叶子就是梅片树叶,其主要提取物是天然冰片(右旋龙脑),被广泛用于南药之中。
而就在二十多年前,福建武平县滥伐现象还屡禁不止;凌凤清也靠着挖煤矿日进斗金。是什么让武平走出滥砍滥伐的困境?凌凤清如何从挖矿人蜕变为了种树人?绿水青山如何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南方日报记者深入多地调研找到了答案。
林业蕴藏着强大生产力
广东和福建都是林业产业大省,两省的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分别排名第五和第一位。
在二十一世纪初,由于林地经营责权利不统一,集体林木收益支配也掌握在村集体,武平各地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群众护林意识不强,山林着火了,群众在旁边看着,却很少有帮忙救火的。
年轻的时候,邱光福是武平县云寨村里出名的砍树大王。即使二十多年没碰过斧锯,谈起如何将一棵大树安全“放倒”,他还是会激动不已,说话时情不自禁扯起大嗓门。
2001年4月,根据全国统一部署,福建省开展新版林权证换(发)证试点工作,武平被确定为试点县。武平县委县政府认为:“要试就试出点新东西来,最好在产权制度上做点文章。”这个“新东西”,就是许多林农想说却一直没敢说出来的“把集体山林分到户”。
2002年4月,武平在捷文村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深化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让林业迸发出强大的生产力,同时拉开了福建全省乃至全国林改的序幕。
2021年福建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约7011亿元,在全国排名三位。2021年广东省林业产业总值8607亿元,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粤闽两地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有益探索。
不过,福建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大多集中在木材加工、家具制造、造纸等第二产业,2020年第二产业占比达69%。近几年福建林业第三产业产值快速增长,2021年同比增长9.1%,远远高于林业产业总产值5.4%的增速。
广东林业产业总产值中,大多也集中在家具制造、造纸、茶饮料加工制造等第二产业,2020年第二产业占比达63%。广东林业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不高,且“十三五”期间逐年下降,从2016年的23.2%下降为2020年的21.6%。粤闽两地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有待进一步挖掘。
从“砍树大王”到护林人
“从前想着靠老祖宗留下的山砍树挣钱,但现在觉得要把山林保护好才能赚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砍树到如今开办森林人家,同样是“靠山吃山”,邱光福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向记者细算了一笔账,昔日砍一棵大树有200元左右的收益,但保护一颗大树带来的效益更加长远。
邱光福所在的云寨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以前是有名的贫困村,曾流传着“山高林密多光棍,有女不嫁云寨村”的顺口溜。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前,和很多村民一样,邱光福的营生是上山砍伐树木、打猎和采摘野生菌,活计累且危险,收入也不可观。他回忆,当时村里每个人年均收入不足2000元,“那会儿村里还是泥巴路,住的也是泥巴房,厕所是旱厕,地上挖个洞,上面架两块板子”。
禁止砍树后,邱光福在龙岩市卖起了土鸡土鸭。小本生意不易,为了获取最大客流,他租了一间临近大路的杂货间,三十平方米,“要卖鸡鸭,还要住人”。
2002年,发源于武平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形成了“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创新模式。2003年6月,云寨村附近的梁野山停止了森林采伐,村里大规模乱砍滥伐的历史由此告终。此后多年的封山育林让云寨村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2012年初,云寨村有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开办全村第一家农家乐,收入比务工高,不少离家多年的村民动了心思。2012年,邱光福也回到了家乡,盖起新房,办起了森林人家。
那是一个可以望见山与湖的庭院,两栋两层半的小楼静静矗立着,里面配备着现代化的家用设备,院里种着桂花树,散发出幽幽的香气。院落之外,就是他的菜园。
彼时,当地政府抓住机会,对森林人家进行一定补贴,并且采取了“统一授牌、集中管理、规范经营”的发展模式,并成立了武平县云寨森林人家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引导下,云寨村37家森林人家用餐住宿定价也相对统一。一家店客人住不下,会自然被介绍到其他的店里。
“今天中午只有几桌客人,收入也有一两千块。”3月5日,邱光福对记者说,这样好的环境替自己招徕了客源,他在村里开的森林人家“一年能轻轻松松赚十几二十万元”。但在以前,说起“不砍树,也致富”,云寨人一度很难想象。
现在,62岁邱光福从云寨森林人家合作社理事长的职务上退了下来。他是一个不爱发朋友圈的人,但每条朋友圈都和云寨村相关。他最常发家门口仙女湖的晚霞,镜头里面,日头已经看不见了,山只剩一个黑色的剪影,天空和水面弥漫着酡色的余晖。
退休之后,每天早晨起床,邱光福会先围着村口的仙女湖散步一圈,再回家打扫院子,屋里的地板被擦得锃亮。有时,他看到湖边有污染物也会发朋友圈呼吁。这么多年过来,他心里清楚,只有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
从煤老板到种树人
“从长期效益来说,可再生的梅片树比煤矿更高”,和邱光福一样,梅州平远人凌凤清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二十几年来的人生角色会有这么大的反差。
21世纪初,他还是大家口中的“煤老板”,如今却做了十余年的“绿色经济”。更让凌凤清没想到的是,自己靠着种树成了“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十大最美农村乡土专家”。
2006年,凌凤清的煤矿关闭后,他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先后承包过酒店,建设过水泥厂,开办过宰牛场。后来经过多番考察,他锚定了具有药用价值的梅片树。
梅片树叶的主要提取物是天然冰片,被广泛用于南药之中。但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天然冰片长期依赖进口,价格昂贵。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梅州发现梅片树的踪迹,如今梅州市平远县已大规模种植梅片树。
十几年前,本地一家上市制药公司发布了需要梅片树的消息,那是凌凤清第一次听到这个树名。很快他登门拜访,了解到了梅片树的价值,但种植技术问题一直无法突破。
不同于煤矿等资源型产业能够短期回本盈利,梅片树的生长周期和研发投入使其回报周期较长,“没有起码十年,做不成一个产业”。
2013年,凌凤清遭遇了一次重挫,由于前期调研和技术手段不足,十几万株的梅片树苗“全部死掉”,4年之后,又因为恰逢干旱,事故重演,更多数量的树苗全军覆没。
经朋友指点,凌凤清向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寻求帮助。有了2017年的教训后,他利用轻基质育苗技术养育梅片树,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树苗成活率低的问题。
3月4日,记者在平远县石正镇看到,绵延的群山被数千亩梅片树覆盖,曾经被山火烧过的荒山恢复了新绿。广泛种植梅片树的石正镇马山村,曾一度被称为“懒汉村”,如今也挺进了林业经济的热潮。但这个转变来之不易,依山而建的马山村,此前并无“靠山吃山”的传统。
马山村党支部书记凌征新告诉记者,该村林地面积超3800亩,耕地面积1100余亩,三比一的比例之下,在人员流动性不强、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这里的人们却没有选择就地取材,而是在农耕之外,做点小工补贴家用。
20世纪90年代,村子大量的林地以每年2元/亩的价格出租给桉树种植户,数不清的桉树在红土地上快速生长,生长一轮后砍伐卖掉,留下的树桩还可以再生长两三轮。但本村没有分得红利,当地环境也遭到了破坏。
如今,村子将500多亩林地流转给凌凤清的华清园公司,800多亩租作国家储备林。也有不少农户自己种植梅片树,将树叶、树枝卖给华清园。这样一来,村民与村集体的收入均有所提高。公开数据显示,梅片树经过3年的成长期,林农普遍每亩收入1700-1800元。
林业第三产业前景广阔
除了云寨村外,尧禄村也是福建龙岩人周末爱去的地方。3月5日,南方日报记者在福建武平县尧禄村采访时,在一栋三层的小楼旁看到了一辆粤B牌照小车。细问之下才知道,车主林永是广东普宁人,在深圳做生意。
尧禄村四面被青山环绕,走进去之后像是进了一个聚宝盆。这几年村里利用良好的森林资源,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投入少量资金,引入企业运营,将尧禄村打造成为3D墙绘网红村和“鹰嘴桃”之乡。
林永妻子的一个亲戚是尧禄村村民,第一次来尧禄村后便喜欢上了这里。尧禄村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后,林永带着妻子到这里租房,看了很多地方,最后选定了这里。
如今,广东森林覆盖率全国排名第五,单位面积蓄积量只有福建的一半左右,全国排名仅第22位。在业内人士看来,广东发展林业第一产业优势不如兄弟省份,但广东有1.27亿常住人口,并依托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森林康养等林业第三产业,吸纳像林永这样的人到山村游玩、康养乃至居住,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绿美广东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增加优质森林生态产品供给,增进生态民生福祉,增强绿美广东的社会效益。
2023年3月14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也强调,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积极引导发展木本油料、林下种养、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提升国家储备林建设综合效益。
十年前正式入局梅片树产业时,凌凤清做了一个规划,十年过去了,最初的树苗已经长大,他的规划也逐一落地。如今,凌凤清越来越懂得“梅片树就是金山银山”。他已几乎不再管理其他工厂,把精力放在了一片片树叶上,“和开煤矿整天提心吊胆相比,现在的钱赚得踏实”。
在凌凤清等人的推动下,南药产业已经成为了平远县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除了着重对梅片相关的一产、二产方面进行投入,在第三产业方面,平远南药产业园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划,“康养”功能将是梅片全产业链打造的重点方向。
“平远县山多地少,发展南药梅片和康养旅游不仅有效节约了农田用地,提升了林地利用价值,更为平远县旅游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凌凤清充满了期待。(记者 贺达源 张晋 孙文静 吴扬 梁時禹)
(编辑 黄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