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图片报道

粤港澳携手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

日期:2022-07-04 来源:南方网 字体: [大] [中] [小]

  在广州南沙,超算南沙分中心机柜延伸出的百兆网络专线,使得广州的超算能力能够第一时间服务香港科创团队。

  “过去港澳缺乏超级计算能力,比如香港科大的研究工作如需超算,要以人工携带硬盘往返两地。如今,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提供超算服务,粤港澳联合创新变得方便快捷。”运营超算南沙分中心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说。

  让使用超算像使用局域网一样简单,这是粤港澳促进三地协同创新的新成效。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全面深化合作,以前海、河套、南沙、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为抓手,促进内地与港澳科技资源融通,加速科研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加快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

  协同攻关提速

  加快向港澳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粤港澳三地依托发挥好各自科研创新领域的优势利好,合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助力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位于深圳的鹏城实验室,依托区位优势,近年来不断深化同香港地区科研力量的协同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副主任余少华介绍说,实验室联合香港大学,充分发挥在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科研优势,在全球遥感与应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随着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的开展,相信两地科研协作将持续深化。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鹏城实验室义不容辞。”

  随着科研交流日益加深,粤港澳三地科研界愈发深刻感受到: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合作方能共赢发展。这些年来,广东加快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朱特就从大湾区科研装置共享中受益。去年2月,他在相关项目资助下来到香港,在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开展科研,其所在研究团队定制的样品,会在内地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进行辐射后,再寄回香港研究。“科研人员在这里分析样品辐射损伤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其抗辐射性能。”在朱特看来,这样能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有助于产出更高水平的成果。

  朱特提及的散裂中子源正是位于东莞,被誉为基础研究领域的国之重器,如今,这里的4台谱仪已完成超600项用户课题,其中港澳用户占比超过10%。

  除此之外,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建设广州海洋实验室香港分部,目前香港分部已组建起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发表论文约240篇;布局建设的横琴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为港澳科学家提供算力加持,推动科技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据统计,目前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港澳网络专线已服务港澳地区用户超过200家。

  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优势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正在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注入不竭动力。

  要素流通便捷

  探索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财政科研资金可跨境直接拨付港澳机构使用,大型科研设备通关实行24小时预约“即报即放、到厂检验”。

  实现区域协同创新,推动科技要素自由便捷流动是关键。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深入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聚力打破协同科研创新存在的障碍,努力实现“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

  2019年7月30日,首笔由香港科技大学承担的广东省省级科研项目财政资金316.96万元顺利拨付到香港。随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向香港分部依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成功拨付3800万元科研经费,实现了广州市科研资金首笔跨境拨付。

  为促成科研资金跨境支付,广东大胆创新体制机制。2019年年初,广东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印发规定,建立粤港澳科技合作与资金跨境使用机制,即省科技计划项目向港澳开放,项目资金可直接跨境拨付到港澳牵头或参与单位。同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更以立法形式对此予以明确。截至目前,广东全省财政科研经费跨境拨付至香港已超3亿元。

  除此之外,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也已实现向港澳开放。据统计,在2021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由港澳机构和港澳在粤机构牵头立项的数量为53项。

  科研资金融通,推动体制机制更加畅通,粤港澳科研人员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以广东省实验室建设为例,2017年至今,已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家港澳高校参与到省实验室建设中。

  更深层次的合作依托20家共建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深入展开。联合实验室由粤港澳三方或粤港、粤澳双方具有合作基础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法人单位联合建设,首批10家于2019年12月启动建设,成为三地科学家合作交流的新平台。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这一新生科研力量表现抢眼。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等多家实验室在病毒溯源、治疗药物、快速检测及公共支撑服务上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粤港澳合作机制对接不断深化,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被进一步破除,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推动三地科技创新进入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成果转化顺畅

  打通堵点厚培孵化土壤

  最近,在广州黄埔,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基地开园,与此同时,近50家纳米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发起粤港澳大湾区纳米产业创新联盟,旨在推动纳米科技产业化发展,引导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创新成果转化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科创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近年来三地加快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大对青年创新创业孵化的支持,有力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落地——

  2018年3月,澳门青年何子峰在横琴注册成立莲鸿科技有限公司,以研发高阶路由器、提供通讯软件服务为主业,团队6名核心成员来自粤港澳台四地。选择横琴,何子锋看中的是港澳科研与珠三角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叠加。

  在深圳前海,思谋科技在深圳和香港同时设立研发和商务中心,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工业平台、智能传感器产品、软硬一体化设备以及数智化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服务。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则立足前沿基础研究,聚焦电子显微镜、4D打印、精准诊疗技术三大领域,整合深港等多方资源力量,研究进展喜人。研究院院长陈福荣透露,团队开发出的高时空分辨环境桌面型电子显微镜,是我国首个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显微设备,目前正依托大湾区政策、产业优势,推动落地量产。

  在南沙,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不断推动港澳先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研究院运营的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已成功孵化数十个项目,在孵企业逾30家。“在广州南沙的支持和奖励下,我们研究院非常有动力去帮助好的技术孵化落地。”高民信心满满地说。

  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已搭建面向港澳的创业孵化载体超过130家,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为港澳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土壤。

  打通科创成果转化堵点、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如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粤港澳加快落地,大湾区正逐步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数读

  总体指标

  ●2021年,大湾区研发经费支出达3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专利授权量达7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接近10万件。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2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2位(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完善布局

  ●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布局建设26个重点创新平台,深化粤港澳协同创新。

  ●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散裂中子源等设施运营良好,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加快建设,新布局人类细胞谱系等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于2021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是全国三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50家(含港澳地区20家),累计建设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畅通机制

  ●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实现向港澳开放,2021年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由港澳机构和港澳在粤机构牵头立项的数量为53项。

  ●散裂中子源4台谱仪已完成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超600项用户课题,其中港澳用户占比超过10%。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港澳网络专线服务港澳地区用户超过200家。

  ●搭建面向港澳的创业孵化载体超过130家,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成为粤港创业圈的特色品牌。(记者 卞德龙)

(编辑 叶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