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菜篮子”最新生产基地公布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作办公室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第十批)认定名单》,共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99个,其中276个生产基地来自泛珠内地省区,占该批次认定生产基地总数的90%以上。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在广州正式启用以来,泛珠合作各方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高度重视,持续协力推动这项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的重要举措落地落实,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共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生动诠释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宗旨要义,合作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携手推动泛珠农特产品走进大湾区市场
“菜篮子”虽小,却藏着大大的民生与发展机遇,一头连着居民餐桌,一头连着田间地头,是泛珠合作各方共同关心的大事。2021年在四川召开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上,泛珠合作各方共同确定年度重点工作事项,在农业合作方面提出要扩大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规模,支持泛珠三角区域“菜篮子”基地建设。
一年来,泛珠内地省区主动出击,利用优势资源积极推动“菜篮子”基地建设,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农特产品走进大湾区市场。
在本次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名单中,湖南获认定123个,其中郴州以86个位居榜首。据本次入榜的郴州市众智惠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的蔬菜种植基今年已为郴州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新鲜蔬菜350多万公斤,销售额达1500余万元。
江西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也取得了喜人成效,该省已全域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合作对接,是全国第二个实现全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省区。目前,江西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达到55个,年产量17万吨左右。
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体系的重要枢纽的广州,已经与包括泛珠省区在内的全国各省市系统构建了规模化、品牌化的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全链条全通透的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畅通便利的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以及跨地区跨部门协作机制,优质农特产品走进大湾区市场更加便捷。
协作构建从生产到流通的完整服务体系
这个小小“菜篮子”能迅速推进,关键在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标识的农产品均采用“一个标准供应、一个平台流通、一个体系监管”,质量上与港澳和国际标准接轨,检测信息公开透明,销售点遍及全国各地,加上高效的流通体系,让老百姓可以吃得方便又安心。在统一、完整服务体系中,不乏泛珠内地省区的身影。
技术推广方面,江西积极推广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标准和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创建全国首批“三品一标”蔬菜示范基地1个、蔬菜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4个、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达到24个,产品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
物流配送方面,作为首批设立的6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之一,贵州省毕节市按照不同季节的消费时令,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带去不同的“山中美味”。在毕节威宁江楠现代物流产业园,每天有70%的蔬菜都送到大湾区,旺季的时候每天能有六七百吨蔬菜供应。
质量检测环节,不久前云南智农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成功获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承检机构,将按照《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指标体系》要求完成各类检验任务。
有了各方的共同参与协作,构建起了从生产到流通的完整体系,最终合力促成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的金字招牌效果。
奏响携手合作与乡村振兴“共赢协奏曲”
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港澳地区、24个省(区、市)、138个地级以上市(州)加入了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体系合作共建行列。泛珠省区的参与度尤为突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作用显著,为各地的乡村振兴工作带来极大助力。
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州,聚焦建设100万亩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目标,构建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发展蔬菜种植面积94.7万亩,建成百亩以上蔬菜产业基地70余个,蔬菜年产量107万吨,年外销蔬菜超过70万吨,已实现蔬菜加工产值30余亿元。
在贵州,近日全面实现基本试运营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黔西南州配送中心,其务工人员主要来自周边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该配送中心全面运营后将在货物运达、验收、退货、交易、结算、商品化处理、废弃物处理、储存、包装、发货等环节提供大量长期就业岗位供务工人员选择,多渠道增加收入。
江西则通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与省内外市场对接,畅通蔬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农社对接”,每周对接蔬菜量达15万吨左右,有效解决了蔬菜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来自泛珠内地省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源源不断供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架起了一座融合发展的协作之桥,充盈了老百姓的“菜篮子”,也鼓起了振兴乡村的“钱袋子”,奏响了一支携手合作与乡村振兴的“共赢协奏曲”。(记者 鲁飞 陈静)
(编辑 胡媛媛)